首頁 最新消息

2018-01-19

檢視內心的動機 別讓恐懼與貪心成為你的動力來源

我們偶爾也會聽見在教會中,弟兄姊妹對於投資股市、基金或是許多金融理財的手法抱持不同觀感,究竟我們該把這些行為視為一種管理錢財的方式,還是這當中其實存有風險,甚至可能與聖經的教導相牴觸呢?

如果回到最基本的核心概念,聖經說:「凡事都可行,但不都有益處;凡事都可行,但不都造就人。」(哥林多前書十23)。陳敏莉認為,重點不是拘泥在哪些行為不能、哪些行為可以,而是動機是什麼?我們不是用枝微末節的行為來衡量一個人,耶穌說祂看得是人的內心,所以我們應該問自己的問題是:我為什麼要選擇用這樣的方式

任何的金融制度,最初被發明都是基於社會上的某種需求;從團隊的概念來講,就是每個人拿出自已有的,一起能夠把事情做大、創造更好的結果,這本身是一件好的事情。就連在新創產業蓬勃發展的以色列,猶太人也相信工作最重要的核心概念就是創造─創造出有價值的服務或產品,如果因這份創造而得到報酬,則是很正常事情。
 

投資v.s.投機 是將眼光放遠還是只看現在?
因此當我們嘗試投資的時候,在動機上應該是因著相信這個對象或是團隊,在他們的計畫或創造中,也許當下還看不出價值,但你將眼光放長遠,願意相信它會是好的,進而願意把所擁有的資源給對方,而同時你也願意承擔這個眼光有失敗的可能性。「好比說我們投資在孩子的教育,其實我們並不確定20年後孩子會變成什麼模樣,但我就是選擇不斷的把愛、把好的觀念給孩子,並為孩子塑造一個好個環境。我這樣做,孩子將來成就的機率也許就大,雖然這沒有百分之百的保證,但如果因著現在還看不到20年後的發展,我就什麼都不做、就不投資,那就不可能有任何結果。」陳敏莉舉例說道。

投機則恰恰相反,如果不是看見了某一項計畫的潛力、也不是想著能夠創造出更多祝福別人的服務或產品,只是一心只想著賺多一點、再快一點累積更多財富,那麼不僅脫離了神原本託付給我們「管理」資源的本意,更容易落入試探和危險之中。如果你稍微觀察歷史上的金融危機,如2008年的全球金融海嘯,很多時候正是因為人們想著賺快一點、賺多一點,漸漸地促成了危機的形成。
 
為了滿足更多家庭需要而學習智慧管理
另一種動機則是為了滿足需求,也許當下你生活中已經有迫切的需要,例如為了年老退休後不增子女負擔在做打算、為了照顧家庭生活上的需要…為了滿足這些需求,我們就需要想辦法增加收入、或是累積存款,這是很合理的出發點。

陳敏莉分享了一個故事:一位在高雄的弟兄,月薪只有五萬多,家裡卻有七個孩子以及老婆要養,為了至少能滿足家裡基本生活的需求,他必須很努力運用現有的資源想辦法增加收入、或是降低支出,但同時他與太太也一直堅守著十一奉獻。在充滿壓力的生活中,轉捩點是某一天他與太太開始聊起夢想,他希望退休後能夠出去宣教兩年、太太則希望家裡能有足夠的空間給孩子們活動。自從擁有夢想後,兩人的眼光放遠了,不再只看現在有什麼、而是看到將來想要什麼,因此一個積極的工作、審慎的評估股市投資,一個則積極的學習妥善分配金錢,想辦法將神放在他們手中資源,包含收入、家庭、夢想都管理的更好,並且禱告向神求智慧,後來他們果真擁有了大空間的住所。

「所以不在於你用什麼方式,而是動機如何?方式是否合適自己?」
「對。」陳敏莉回答道。
試探一直存在
當我們談到全然興盛、蒙福人生等教導時,正如前面周巽光牧師所提到的,確實會有風險存在,然而是什麼內心的因素導致當我們在面對財務時,容易出現破口呢?

「貪和怕。」陳敏莉一針見血的回答。當人們有貪念就會想投機、想搶快;想要快速致富念頭出現時,更已經遠遠偏離投資的本質了。而所有高報酬的投資,一定會有高風險,在過程中我們的心理也容易隨著漲跌而大受影響。

另外一種內在的危機則是恐懼,因著害怕而想要多存一點、自己多賺一點,換一個角度來看,其實也是不信任神會供應一切所需。恐懼會使人容易在情緒上受到操弄,進而做出不理智的決定;反之,如果你原本就有清楚聖經的價值觀與定見,就不會容易受到煽動,你的決策比較容易回到中道與理性。
 
更深的核心問題:安全感不足、羞恥感
貪和怕的背後,其實還存在著兩個不健康的生命核心議題:安全感不足、以及自我價值低落而產生的羞恥感。陳敏莉進一步分析,越沒有安全感的人,越容易想要把錢財緊抓在手中,或是靠累積財富、權威帶給自己安全感,這樣的人十分容易在財務上跌倒,甚至錢再多也不見得會很滿足,因為最終他還是會害怕失去。

若是因著缺乏自我價值,則容易產生羞恥感,這樣的人可能會另外尋找自尊的來源,比方說要成功、要有錢,才能代表我這個人是有價值的。當人們把這些看很重時,不僅容易會用急躁、不當的方法追求財富,也容易在決策上失去理性。

因此對於「金錢的管理」,我們都需要建立起「以神為中心的理財系統」。首先我們要承認、並順服「神的主權」,相信我們的一生由「神供應」(參太六26)、「神賜福」(參箴十22),「神掌權」(參撒上二7);相對而言,也要認清楚人的責任就是要成為神「忠心的管家」(參林前四2)、「良善的僕人」(參路十九17)、以及「有見識的管家」(參路十二42)。(註三)

當我們學習並擁抱神國度的價值觀,無論是理財、理關係、理時間…我們清楚明白我們的身分就是管家,管理著神所賜給我們的資源,無論幾千兩都同樣忠心看待,但同時我們也相信神的供應,讓神放在我們裡面的那一份發揮出來,相信必然能夠進到全然興盛的動能中,更讓世人看見父神的良善與美好。

【本文出自 Asia for JESUS亞洲復興誌 第31期P.14-P.16】


*註三:出自陳敏莉老師的〈基督徒理財系列 1-4:基督徒為什麼要學理財?〉